“三创两迁”记忆

邱元亨-我的盐化经历

2023年04月18日 15:56

大连皮子窝化工厂最初是1936年建成的,当时主要是从海水制盐后的卤水中提取化工产品的工厂,是轻工业部直属的大型企业,主要产品是氯化钾、液溴、无水硫酸钠、卤块(氯化镁)、洗涤盐等。刚分到厂的时候,我们这些来自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的大学毕业生分别被分配到各工段劳动,我到过精盐、蒸发、锅炉等工段。如果说在学校时经历过认识实习和课程实习,也在盐场推过独轮的运盐车,但那时候是懵懂的,好像什么也没记住,但工作后在车间劳动,跟师傅一起三班儿倒的,对生产工艺就能体会一二的了。

厂里军宣队进驻时,成立了三八盐田班,我们六个女生是成员。和盐工们一起干活。各种“状况”层出不穷:挑泥沟儿时,我们穿着高筒靴,往往一拔腿,靴子却留在了泥里;清理盐水沟时要用铲子将沉积的盐泥挖出,我们是连人带铲子一起甩了出去,大马趴是常事,一身泥也是家常便饭。但我们坚持了下来,没有一个叫苦,心想的是要做一个合格的盐工。在东北,早春三四月是晒盐的好季节,经一夜的北风吹,盐池卤水表面结了厚厚的盐壳,在太阳出来之前要把这层盐壳打碎,有利于卤水蒸发,这叫扒盐茬儿。早晨四点钟就要起床,早饭不吃直接到盐池,站在冰冷的卤水中艰难地挥动几十斤的木制盐扒,双脚已冻得失去知觉,真正体会到春寒料峭的滋味——这是我们干的最多的工作。尽管我们很不“中用”,但师傅们并未嫌弃我们,像家长一样关心爱护我们,当我们累得连饭都不想吃的时候,他们首先会烧来热水督促我们烫脚,说女孩子怕寒,一定要注意,然后才让我们去吃饭。真心地让我们感动。在一个物质不丰富的年代,偶尔排水沟里捉到一条鱼,师傅们用稻草裹上扔到灶火中烧,那鱼儿的香气至今仿佛还遗留在唇齿之间。

从三八盐田班归来,我回到了化验室,后又到技术科。厂里的技术人员大都是从工人中提拔的,老工人个个技术精湛,记得化验室的一个老师,她配制的标准溶液浓度可达0.1000mol/L这样的精确度,真精准呐!这样就简化了计算,极大提高了现场检验的速度,给我留下深刻记忆。在技术科我们搞生产查定,搞水、电、汽、原料等的物料衡算。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指导生产。当时的管理是很严格细致的,我们编制生产技术操作手册,给工人讲技术课,我也从中学习了很多知识和技能。

一九七四年的十月,我被抽调到厂技改组参加了年产60吨氯化钾的明阳化工厂的设计,这是70年代初我国从国外引进的四套大型化纤生产线其中之一的辽阳石油化纤厂的配套工程。我在盐59级王炳全学长(后来担任了皮化厂的厂长)为组长的三人工艺组里工作,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工艺设计及施工设计,根据总设计要求,在组内老同志指导帮助下,我完成了主要工序:蒸发、干燥工艺的计算,绘制了管路布置图、车间、设备布置图、施工图等工作。在组内,工艺组是主导地位,但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技术员,在画布置图时会有不合理或考虑不周的地方,负责土建工作的老工程师,曾参加过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和审核,水平很高,他经常用开玩笑的方式善意地给我提出,消除了我的紧张感,工作得以沟通。还有设备组的工程师也是这样,整个设计组人员不多,工作量很大,但是大家团结协作,勤于沟通,不搞尔虞我诈,不生嫌隙,顺利完成了任务。我很敬重组内的老工程师,我很怀念这个集体。通过这次设计我的业务技术水平得以提升,这也弥补了我们未能搞毕业设计的遗憾和业务上的缺失。

紧接着,我又参加了年产20万吨洗涤盐厂的设计,这次设计组共七人,六人是基建和土建的工程师,我负责工艺设计。我们去内蒙吉兰泰盐场考察,归来时我起草了设计任务书,当时非技术的原因,该项目下马了。该方案中大胆引进了国内其他行业先进设备——生产能力每小时100吨煤的振动离心机,改革了工艺,经简化的操作,受到全行业的重视,被认为是当时国内同种产品中先进的工艺路线。

皮化厂是老厂,又是一个轻工行业的重点企业,全行业内技术交流会经常在我厂召开。文革后期,各行各业掀起了生产热潮,我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运动,年轻的工人在老师傅带领下提出合理化建议,改进工艺设备,在旅大盐务系统中反响很大,许多工厂派人来我厂学习取经。我厂领导也想把这些经验总结写出来,当时辽宁师范大学化学系的王彤老师正在我厂搞教学改革的调研,此时轻工业出版社又来约稿,一九七五年九月我厂与辽宁师范大学化学系联合成立了编写小组。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编写小组共五人,其中有党支部书记一名,老工人和年轻工人代表各一名,作为技术人员的我和辽宁师范大学的王彤老师是主笔,在完成其他工作的同时,我们用了约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海盐化工生产基本知识》的编写。因为有了明阳化工厂设计的实践,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努力反映盐化工全貌,并从实际需要出发,给出实例,不讲深奥的理论,通过剖析典型产品的典型工艺、典型设备,同时又汲取国外的有益经验,并且读后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们实际想把此书写成一个设计手册的样子,初学的技术工人、大专院校毕业生都可用的一本书,这思路就是不走常规路。在初稿的讨论会上,受到行业内各路专家的一致好评。《海盐化工生产基本知识》于1979年7月出版发行,全书共八章,26万5千字。该书在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只署单位名称不署作者姓名,没有稿费,只奖励了一支金笔和十本书。后来轻工业出版社编辑老师多次争取,在本书前言中写上了我们两位主笔的名字,聊以欣慰。

1978年5月,原大连工学院在我厂搞逐级洗脱法海水提钾扩大实验项目,我厂又派我参加了该项目,负责设备运行的技术工作,我配合大连工学院的老师于1978年12月完成该项目的试验,并通过了辽宁省科委的省级鉴定。在项目进行中我收到了调令——调至天津化纤厂,为此厂组织部特派人到天津人事局说明情况,允许项目完成后再去报到。同年到12月,我调回天津工作,从此离开了皮化厂,离开了盐化行业。

在皮化厂的11年,远离城市、乡村,物质生活清苦,工作条件艰苦。刚开始分配来的学生较多,大家觉得是有伴儿,平时各自去上班,工作之余在一起就如同上学时一样。随着时间推移,调走的调走,成家的成家,渐渐地我发现学生中只剩我一个人了,当时觉得是那么的孤独,尤其是节假日,职工几乎都回家了,偌大一个宿舍区,只有我一人,尤其是到了晚上,宿舍区内只有两间屋子点着灯,一盏来自我的房间,还有一盏是值班电工室的灯光,值班室离我的宿舍约有五六百米的距离。能够排解我孤独恐惧思乡的方法就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我努力的看书学习,沉浸其中。在这样的条件下我认真查阅了盐化工的资料,阅读了有关书籍杂志,提高技术得以完成了上述工作。我很感激皮化厂给了我那么多次搞技术改革、搞设计、搞科研的机会,使我在工作中慢慢成长起来。这些工作经历和其中获得的经验对我今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我感激皮化厂,祝福皮化厂!

从58级到65级北京轻院培养了众多盐业化工技术人员。无论是海盐、井盐、湖盐,这些人在远离城镇甚至远离乡村的偏僻地方,在当时被人认为最艰苦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盐化事业奋斗!很多人一直坚守到退休!我为这些人点赞!我们大家也为你们点赞!

推荐阅读

“三创两迁”大学精神作为我校顶层的思想文化设计,继承了以往精神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汇聚了当代科大人的智慧意志,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更是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源泉。现撷取学校近60年历史画卷中的一些老照片,让我们从沧海之粟中追溯“三创两迁”精神之根,为实现“科大梦”增添精神动力。